您好,欢迎光临中国感光学会!

中国感光学会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学会会员

2007影像材料的研究与应用学术研讨会在昆明召开

发布时间:2009年5月10日

 

2007年12月14-18日,中国感光学会卤化银专业委员会在云南省昆明市金凤酒店举办了"影像材料的研究与应用学术研讨会"。中国感光学会理事长马礼谦、常务副秘书长牛桂萍、卤化银专业委员会主任张静、副主任杨新民、祁咏梅出席了会议。中国乐凯胶片集团公司、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沈阳感光化工研究院、乐凯集团第二胶片厂、北京微量化学研究所、北京电影洗印录像技术厂、北京印刷学院、河北大学、总参五十五所、解放军61512部队、上海申贝感光材料厂、西安吉思达成像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天津天感感光材料有限公司等单位的40余名代表参加了学术研讨会。收到会议论文13篇,出版了论文集。

12月14日,召开了卤化银专业委员会预备会议。马礼谦理事长、牛桂萍常务副秘书长、张静主任、杨新民、祁咏梅副主任出席了会议。会议讨论了即将召开的学术研讨会的日程安排,决定在大会报告后召开座谈会,加强了解和沟通。

12月15日,召开了"影像材料的研究与应用学术研讨会"。会议开幕式由杨新民常务副主任主持。杨新民副主任简要介绍了会议的日程安排,介绍了与会的嘉宾。

张静主任致开幕词,他对参会代表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感谢学会对这次会议的全力支持和帮助,感谢发起并策划这次会议的杨新民副主任。张静主任在开幕词中提到,近年来感光技术和材料领域特别是卤化银影像领域发生了快速变化,数码技术的冲击给传统的卤化银影像领域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希望大家一起研究对策,完善提升卤化银技术,拓展应用领域,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为社会服务。                                

马礼谦理事长在研讨会上会讲话。他代表学会对前来参加会议的各位专家、学者、科技工作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马礼谦理事长在讲话中谈到:卤化银专业委员会曾经是中国感光学会最主要的专业委员会。当前,它的发展受到了限制。众所周知,卤化银成像材料的发展受到了数码成像技术的挑战。世界上各大卤化银材料制造商纷纷转型。柯达公司今年全面完成转型,从曾经世界最大的卤化银材料制造商全面转变为一个数码成像解决方案提供商。富士胶片公司的卤化银业务收入在其总收入中比例也越来越小。柯尼卡、爱克法公司则早已放弃了民用感光材料的生产,只在医疗、印刷等领域从事卤化银产品的生产。国内的生产商也面临着卤化银成像材料市场萎缩的问题。对于科研机构来讲,由于市场、行业变化的影响,从事的卤化银成像材料的研究项目也越来越少。马理事长希望与会代表针对这些问题各抒己见,互相交流,促进卤化银技术的发展,为卤化银成像技术和卤化银专业委员会的发展出谋划策,同时预祝研讨会圆满成功。

在研讨会上,学术报告由张静主任、杨新民副主任主持。有10位专家学者做了充分的准备,以PPT文件投影的形式作了现场演讲报告,学术报告的内容涉及传统卤化银感光材料、卤化银发展趋势、银盐计算机直接制版技术、彩色正片感光测定等。报告内容既有侧重学术的理论研究,也有侧重应用领域实践的报告。报告人既有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也有企业中的影像科技工作者和青年学者。会上,每位报告人认真回答提出的问题。代表们均认真听会,就学术报告中的一些问题,踊跃提问,展开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研讨会学术氛围浓厚,受到与会者的欢迎。

学术报告结束之后,召开了座谈会,各会员单位的代表都很感慨,争先发言,他们感谢中国感光学会组织这样一次学术研讨会,给广大的科技专家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学术交流、信息交流和同行认可价值的机会。

代表们就卤化银技术的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如何发展等问题展开了充分讨论。首先回顾了中国感光工业从辉煌到低谷的发展史,大家一致认为,新的数字成像体系的发展确实给传统感光材料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多年来,我国原有的感光材料厂都相继改制转型,保留下来的人员及设备还在艰苦努力寻求传统感光材料的发展途径。目前,国外公司感光材料工业进行了战略调整和转移,这同时给我国感光材料生产企业带来了很大机遇,如生产的医用胶片、印刷片、黑白相纸、紫外光材料、喷墨耗材、特种小片种等多种产品,产量和销售逐年增加。

会上,代表们对传统卤化银的研究发展,近期充满了信心,表示不会放弃,同时也为目前感光科技人才流失、青黄不接表示担心。目前,感光科技人才存在严重断档,年轻人没有感光基础理论的知识,不能满足现有感光科研的需要。大家提出建议,请中国感光学会卤化银专业委员会,根据各会员单位的需求,出面组织,定期研讨、适时对新进入企业的大学生举办传统感光理论、感光仪器设备检测的培训。

卤化银专业委员会主任及各位领导表示,对感光科技的发展、企业的发展,应承担责任和义务,当务之急要搞基础理论研究,抓质量,要加强产学研的结合,今后注重企业的需求,搞定向培训。



张静主任致开幕词


会场情况


学术报告


代表合影